一是深化党建引领体育社会组织治理。发挥体育组织行业党委把握方向、引领发展作用,完善党务■◆★■★、政务、服务■◆★■★★“三务合一”,通过开展体育组织服务日■◆◆、体育组织党员微纪实、全民健身志愿服务和组建体育组织宣讲团等,进一步突出体育行业特色和体育组织优势,努力打造亮点、树立标杆。推进党组织参与体育社会组织决策,加强体育组织换届和变更负责人选前置审核,探索依托属地党组织培育发展党员渠道。积极争取党建工作岗位,统筹推进党建工作经费得到实质性保证。
四是助力冬奥,推动遗产传承。组织冬奥会、冬残奥会火炬传递工作,冰球等5个协会选派402名代表直接参与赛会服务保障◆■■■◆。筹办期间,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特色鲜明的冰雪赛事活动和宣讲交流等260余场,46万人次参与,带动近万名群众走进冬奥场馆参赛体验,群众冰雪运动实现跨越式发展。
三是与时俱进◆★★■◆,实现创新发展。推动飞盘、卡丁车◆■★、帆船帆板等新兴项目成立协会★◆★◆★■,加强行业治理。每年组织小众精品★■★、时尚户外★◆■★、夜间赛事等100余场■■◆★★■。打造■■★■★◆“品牌赛事云上办◆■★★”“运动风采云展示”“日常健身云记录◆★◆◆■★”等★◆★★■“云上”特色项目。
五是做好基层服务。配合新修订的《北京市全民健身条例》,制定实施《关于健身组织备案工作的指导意见》《北京市星级全民健身团队评定办法》等政策◆◆,建立市级全民健身公共服务平台,为健身团队发展提供政策保障。近两年累计评定177支星级健身团队◆■★◆■,并在场地、培训★★■◆、资金等方面给予相应扶持,满足健身团队日常开展活动需求。指导基层健身团队整合社区资源★★■■◆◆,做实群众身边的◆★◆■“六边工程”,在提供健身服务★■■★、弘扬体育文化★★★◆■、促进社区和谐等方面发挥作用。
六是注重宣传推广。打造“掌上的体育组织■★★◆■◆”★■,丰富全民健身宣传渠道★■★、创新传播模式,通过官方网站、APP■◆、微信订阅号等多种渠道推发动态消息千余篇,赛事网络直播点击率场均超700万人次,部分媒体转载消息阅读量超30万人次。推出“运动知否”■■■★★■“人物故事★■◆”等系列视频★◆■、图文专题报道,增强受众群体的“沉浸式”体验◆★★◆◆★,强化科学健身指导★◆★,吸引大量粉丝持续关注。
二是加强监督管理。开展体育组织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调研,对体育组织进行分级分类■■◆■★★、精细指导◆★■■、精准监管■◆■★◆◆。加快推进《北京市市级体育社会组织监管办法》制发工作。根据具体工作安排★★◆,同步研究制定《暂行办法》相关配套办法◆◆★■、监管对象名录★■◆◆◆、监管事项清单和各项工作流程■■★◆,从培育组织、吸引投资、促进发展、提升能力等方面提供政策支持和服务指导■★◆。推动市级体育社会组织结合实际,完善《章程》和财务管理、信息公开等内部管理制度。
改革绘成体育组织活力新画卷 创新铸就全民健身发展新篇章——北京市体育工作创新典型案例
六是加强基层健身团队建设。修订健身团队评定办法,将健身团队规范管理、社会体育指导员发挥作用、开展科学健身指导、参与基层治理等列为重要内容。制定《星级健身团队扶持资金监管办法》,提高扶持资金的使用率和实际效果◆◆◆■。加大基层健身团队备案、星级健身团队评定和经费扶持工作力度,争取到2025年底基层健身团队数量超过2万个,星级健身团队的比例占总量的10%。定期组织开展星级健身团队监督检查。关注网络体育健身组织发展◆◆★★◆,积极引导其有序运行,使线上线育组织双线推进、相得益彰。
一是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加强政治引领,贯彻全面从严治党要求■■,认真履行保证政治方向、团结凝聚群众等6项职责★■◆。加强体育社团联合党委与市行业协会商会综合党委、其他联合党委沟通联动,促进协会党组织间的联络交流,形成党建工作合力。把党建工作写入体育组织章程■■★,严格负责人政治审核,强化联系服务和日常监督◆★◆★★,实现党的工作融入体育组织运行和发展全过程◆■◆■。
五是加强协会建设。加强体育组织负责人任职审核◆■、任职谈话和任职培训。监督指导体育组织加强内部治理,建立健全以《章程》为核心的各项制度并抓好落实。持续推行10项制度,指导体育组织做好登记审查◆★◆◆、年检年报等工作。强化体育组织培育孵化,开展体育组织推介,加强体育组织人才队伍培育。完善体育组织退出机制,推动无效低效体育组织有序退出。力争2025年底前◆◆★,指导和推动50%的体育社会组织出台相应标准及规范。
三是强化部门联动。以登记管理机关牵头、体育行业管理部门具体负责,会同发展改革、市场监管、财政■★◆★★■、税务、审计、金融、公安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网信等相关部门联动◆★◆■★■,依据各自职能建立市级体育行业协会日常监管工作机制和信息共享机制◆◆◆★★■,联合开展专项检查和治理工作,规范体育行业协会日常业务活动★■◆◆★◆。建立退出机制,整治长期不开展业务活动■◆◆■◆■、未按期换届,处于“僵尸”状态的体育组织★■,加快推进低效、无效体育组织有序退出。
一是提高站位,融入发展大局。积极承担国庆70周年、建党100周年和历年元旦◆★、国庆和平鸽放飞工作★◆◆◆■★,圆满完成各项组织协调和服务保障任务。组队参加第十三届◆◆★■■■、第十四届全运会群众组,二青会等大型赛事,累计获得58金、64银、75铜,居全国前列◆◆■■。深度参与助力乡村振兴■◆、京津冀协同发展等任务,增进体育组织交流合作★◆■。
二是加强顶层设计。围绕推动体育组织改革发展,积极开展系列调研工作■★◆■■★。依据体育组织数据统计、典型案例研究◆◆■★■、监管问题梳理分析,起草体育组织监管暂行办法★★,力争实现全过程★■★◆◆■、全链条、全领域监管。指导23个协会研究制定大众乒乓球运动等级标准、风筝放飞指引等40余项团体标准★★■■,建立体育组织标准化体系。
国家体育总局通讯地址:北京市东城区体育馆路2号邮政编码■◆★★■◆:100763联系电线网站联系电线
发展体育组织是全面加强党的群众工作的重要方面,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理念的重要体现,是首都大力加强“四个中心”功能建设★★★★、提高“四个服务”水平的重要抓手■◆■。北京市体育局高度重视体育组织建设发展★★◆,将推动体育组织建设作为体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内容,加强统筹协调、服务管理和监督指导◆■。现从基本情况、主要做法和经验启示三个方面进行具体汇报■★◆★■:
目前,北京市共有市级体育组织126个,单位会员3289个◆★★★、个人会员26.1524万人■◆,专职工作人员241人、兼职工作人员1044人★■。全部区均建有体育总会,区级体育组织515个■■■■,全民健身团队11928个,每万人体育社会组织5.8个■★。市区体育总会、街道乡镇文体中心三级管理网络以及市区体育协会、基层健身团队三级运行网络不断完善,形成了覆盖面广、包容量大★◆◆★★◆、规范有序◆★◆◆、充满活力的全民健身组织网络。
2020年,市行业协会商会综合党委和市体育局党组批准成立了北京市体育社团联合党委,联系服务90个体育协会的68个党支部、312名党员。根据市委组织部★◆★、市委两新工委工作部署◆◆★,2023年5月24日,经市体育局党组批准,以市级体育组织为主体■■◆◆■,成立了北京市体育组织行业党委,打通了“市体育局党组-市体育组织行业党委-市级体育组织党组织■◆◆★■”的行业党建工作链条,完善了党建引领体育行业治理体制机制■◆◆■◆★,实现了党的组织和党的工作在体育行业的全覆盖◆★■■★。
四是强化品牌培育★■◆■■★。每年举办世界华人篮球赛、国际山地徒步大会、北京国际风筝节等10余项群众性国际品牌赛事,持续擦亮首都高水平赛事名片。巩固北京市体育大会、公园半程马拉松◆■、大众冰雪北京公开赛等市级品牌,不断提升赛事品质。指导足球、乒乓球等29个协会打造百队杯足球赛、和谐杯乒乓球赛等60余项品牌赛事,实现★■■◆“一协会一品牌■★★■◆”目标。
二是坚持首善标准,满足群众需求◆■★★。每年组织深入基层、贴近群众,覆盖全年龄和不同人群的各类赛事活动400余项、近3万场、1400万人次参与,形成天天有活动、月月有赛事★★◆★、年年有运动会的生动局面◆◆。联合市自行车、徒步◆★◆◆■、登山等协会推出71条体育休闲旅游优质线路,为群众健身提供更多选择。
四是加大培育扶持。积极推动体育组织实体化建设,推动各级体育总会有效运行◆■,探索推进街道(乡镇)体育总会建设◆★■。在符合政策法规的基础上稳妥有序支持成立一批体育类民办非企业单位(组织)。统筹推进区级体育组织发展★★★■,力争2025年底前,区级体育社会组织数量翻一番◆■◆◆◆■。通过开展专项培训、加大政府购买服务力度等多种方式,增加对体育组织开展业务活动的场地、资金等支持,探索通过购买体育组织管理岗位等方式破解专业人员不足问题。支持体育社会组织围绕项目特点◆★■◆■,着力丰富赛事活动,增加赛事种类★◆,构建赛制稳定、等级分明、覆盖面广的赛事体系。加大科学健身指导,构建多层次的科学健身指导体系。后冬奥时期■◆★,持续开展群众冰雪赛事活动★★,传承奥运精神,加快实现冬夏运动项目均衡发展,带动更多群众参与冰雪运动。
五是多元融合,助推体育+发展。指导中小学体协等开展青少年系列赛事、培训,助力体教融合。指导徒步等协会打造大运河徒步★◆■■★、永定河骑行等品牌,推动体旅融合。联合天坛医院签订体医融合战略协议,联合延庆世葡园签订户外体育运动基地战略协议■★★◆■■。建立京津冀交流合作以及援疆◆◆■、体育交流常态机制■■★■★。
三是加大监管力度。建立体育组织联络员、业务服务、年度述职★★■、抽查审计、负责人审核■★◆■★■、大数据管理、风险防范、培育孵化、督导整治★★◆■■◆、联合管理10项制度,全面加强对协会的联系服务、政策宣传和业务指导,持续加大对协会的日常监管■◆◆◆■★、重点监管、协同监管力度,服务保障体育组织规范运行★★、健康有序发展。